一、气相色谱仪进样系统维护
更换耗材
进样隔垫:校准后若进样次数超100次或隔垫有穿刺痕迹,需立即更换,防止漏气导致基线波动(建议每50-100次进样或每周更换)。
玻璃衬管:清洗或更换受污染的衬管,避免残留物引发鬼峰。清洗方法:超声处理30分钟(溶剂如丙酮),刷洗后烘干。
密封圈/O型圈:检查进样口、色谱柱连接处的石墨密封圈,若老化变形需更换,确保气密性。
分流系统检查
清洁分流平板及流路,防止高沸点化合物冷凝堵塞(表现:峰面积重现性差)。
二、气相色谱仪色谱柱维护
柱端处理:若校准后出现峰拖尾/分裂,截除柱头1-2cm污染段(用陶瓷片平整切割)。
老化与保存:
校准后若柱效下降,进行老化:升温至低于最高使用温度20℃,保持1-2小时。
长期停用:用惰性气体(如氮气)吹扫后密封两端保存5。
三、气相色谱仪检测器维护
FID(氢火焰检测器):
清洗喷嘴:甲醇超声去除积碳,检查氢气/空气比例(避免熄火)。
点火测试:校准后验证点火稳定性,更换氧化变色的点火线圈。
ECD(电子捕获检测器):
保持氮气持续吹扫,防止电极氧化56。
校准灵敏度:使用标准样品验证响应值5。
其他检测器:MS需定期调谐(1-2周/次),FPD检查喷嘴清洁度。
四、气相色谱仪气路与辅助系统
气源保障:
载气纯度≥99.999%,每1-3个月更换钢瓶/过滤器56。
每日检漏:用皂液或电子检漏仪检查管路(尤其氢气系统)。
电源与环境:
电压波动≤5%,必要时配稳压器;避免与大功率设备共用线路。
实验室温湿度稳定,减少环境干扰。
五、性能验证与记录
校准后验证:
立即用标准样品测试,确认保留时间、峰面积重复性(RSD≤3%)。
维护文档化:
记录更换耗材、老化时间、故障处理等,形成维护日志。
注意事项
安全优先:操作前关闭电源/气源,拆卸高温部件需冷却至50℃以下。
周期建议:
部件 维护周期
进样隔垫 50-100次进样或每周
衬管 50-100次进样或每月
气体过滤器 3-6个月
全面检测 年度专业保养
通过上述步骤,可延长仪器寿命并确保校准状态持续可靠。若遇复杂故障(如EPC控制异常、基线持续波动),建议联系厂商技术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