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数据采集与记录规范
格式选择
导出原始数据优先采用仪器专用格式、CSV或PDF,自动生成时间戳和实验编号,并手动添加检测项目名称、操作员姓名缩写。
关键参数记录
需包含仪器型号、色谱条件(柱温、流量)、浓缩参数(吸附时间、解析温度)、环境温湿度及校准信息。
实时校验
使用哈希值计算工具生成数据唯一数字指纹,防止篡改争议。
二、数据存储与备份方案
存储方式 操作要求
本地存储 - 原始数据同时保存于C盘和D盘,按“日期+样品编号”命名文件夹;
- 定期检测存储介质状态,每季度检查硬盘坏道。
网络存储 采用双机热备架构,每2小时同步数据,并设置三级访问权限(操作员/质量主管/管理员)。
移动介质 - U盘存储时选择CSV格式便于读取;
- 重要数据额外备份至蓝光光盘,保存期≥10年。
云端备份 上传加密压缩包前验证网络安全,启用双重认证,异地备份间隔≥500公里。
三、安全管理与维护
权限控制
操作员仅可查看本人数据,修改需记录IP、MAC地址及修改内容对比图;
核心数据修改需电子审批单留存系统1。
介质维护
纸质打印件存放于恒温恒湿柜(22±2℃,40%-60%湿度),含完整参数及手写签名;
报废硬盘需物理消磁≥3次,光盘粉碎至米粒大小。
系统维护
升级前创建全盘镜像,新旧系统并行运行3个月,维护时断开网络传输模块。
四、数据调阅与销毁
调阅流程:系统中登记用途并限定调取范围,打印件加盖“仅限本次使用”水印;
销毁规则:超期数据由三人小组交叉核验清册后处理,医疗检测等特殊数据至少保留原始数据。
关键点:痕量检测需特别关注浓缩阶段的参数记录(如吸附剂类型、解析时间),以避免ppb级数据偏差29;乙炔等易燃组分数据需额外标注安全风险等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