色谱柱固定相的选择是色谱分离的核心环节,需综合考虑样品性质、分离机制及实验条件。以下是关键选择依据:
1. 样品极性匹配
非极性样品:优先选择非极性固定相(如甲基聚硅氧烷),按沸点顺序分离。
极性样品:选用极性固定相(如聚乙二醇衍生物),按极性差异分离
混合极性样品:中等极性固定相(如邻苯二甲酸酯类)可兼顾分离效果
2. 固定相类型与分离机制
气-液色谱:固定液涂覆于担体,通过分配系数差异分离,需根据分子作用力(色散力、诱导力等)选择
气-固色谱:依赖吸附剂(如分子筛、硅胶)的物理吸附能力,适用于气体或低分子量物质
液相色谱:反相色谱(如C18)适合非极性化合物,正相色谱(如硅胶)用于极性物质
3. 固定相物理参数
粒径与柱效:小粒径(如3μm)提高分离度但增加压力,需平衡灵敏度与系统耐压性
孔径与表面积:大孔径(120-300Å)适合大分子,高表面积增强保留能力
键合技术:化学键合固定相(如C18键合硅胶)稳定性高,减少固定相流失。
4 特殊需求适配
手性分离:需专用手性固定相(如多糖衍生物)
高温或腐蚀性样品:选择高分子多孔微球或氟碳聚合物担体
5. 实验条件优化
流动相兼容性:液相色谱中需匹配流动相极性(如反相色谱常用水-有机溶剂体系)
温度限制:气相色谱固定需耐高温,液相色谱需考虑化学稳定性通过以上参数的系统评估,可精准选择固定相以实现高效分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