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然气是一种清洁低碳高效能源,是我国推进能源绿色转型的现实选择,有望成为未来国内主体能源之一。

在天然气发展过程中,资源与市场两大因素交替主导,且由于供需之间转换滞后,难以达成平衡,容易产生“跷跷板”现象,即要么“保供”、要么“促销”。正因为此,国外通常选择“资源约束”或“以产定销”模式,即先按照从资源开采到储运设施建设再到市场开发的逻辑顺序,然后随着天然气利用市场的培育和扩大,反过来推动管网建设和资源开发。在这种供需关系转化过程中,资源是约束条件,储运是瓶颈要素,市场是发展动力。
天然气开发利用受区域性限制,市场空间与管网建设密切相关,天然气消费又存在着较大的季节性波动,需要有一定规模的储备调节能力。天然气资源开发和储运设施建设都需要一定周期,超越资源和储运能力的消费市场单兵突进,很可能导致供应紧张。尤其是在天然气发展初期,需要强调资源约束,做到“资源在手,以产定销”。由于天然气市场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,国际上普遍采用“照付不议”合同模式 ,即买方必须按合同约定的量和时间接气,如果少接,仍要照付气费。这样就能够保证天然气供应商从事天然气资源开发生产的积极性。

天然气产业链是一个有机整体,资源、储运、销售各环节紧密相连,且具有明显的“短板效应”,即天然气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受制于最薄弱的环节,且这种短板也是变化的。分析我国近年来历次发生的季节性“气紧”,虽然触发点不同(如冰雨灾害、冷冬、“煤改气”等),但最终都与“短板效应”有关。因此,天然气发展要观大局、补短板,以短板谋规划、谋发展。